知你冷暖-伴你左右
頤誠醫養,溫馨小寒,長者舒心,家屬放心。
小寒,每年1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285°時為小寒(slight cold),它與大寒、小暑、大暑及處暑一樣,都是表示氣溫冷暖變化的節氣。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:“十二月節,月初寒尚小,故云。月半則大矣。”小寒的意思是天氣已經很冷,中國大部分地區小寒和大寒期間一般都是最冷的時期,“小寒”一過,就進入“出門冰上走”的三九天了
中國古代將小寒分為三候:
一候雁北鄉;二候鵲始巢;三候雉始鴝;
古人認為候鳥中大雁是順陰陽而遷移,此時陽氣已動,所以大雁開始向北遷移;此時北方到處可見到喜鵲,并且感覺到陽氣而開始筑巢;第三候“雉鴝”的“鴝”為鳴叫的意思,雉在接近四九時會感陽氣的生長而鳴叫
民間風俗
吃菜飯
到了小寒,老南京一般會煮菜飯吃,菜飯的內容并不相同,有用矮腳黃青菜與咸肉片、香腸片或是板鴨丁,再剁上一些生姜粒與糯米一起煮的,十分香鮮可口。其中矮腳黃、香腸、板鴨都是南京的著名特產,可謂是真正的“南京菜飯”,甚至可與臘八粥相媲美
吃糯米飯
廣州傳統,小寒早上吃糯米飯,為避免太糯,一般是60糯米40香米,把臘肉和臘腸切碎,炒熟,花生米炒熟,加一些碎蔥白,拌在飯里面吃。
節令養生
小寒時節,一年最冷。小寒養生,當借天地之寒冷以閉藏人體陽氣。養生的關鍵在于∶勿擾乎陽。
大寒、小寒,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。小寒,聽名字應該比大寒略暖和些。而我國的氣象觀測資料卻表明,小寒冷于大寒。可以說小寒是全年24節氣中最冷的節氣。民間有種說法︰“冷在三九”,而三九正是在小寒的節氣里。
小寒養生,當把握一個總的原則∶勿擾乎陽。要養陰,讓陽氣很勁向下閉藏。
1、忌食生冷辛辣
胃部就像一個纖弱的嬌小姐,十分的嬌貴,稍有不注意就容易引發它的不滿。冬天天氣本身就很寒冷,一些生冷的食物寒性更大。在這個時候吃的話容易直接刺激胃部,使得它不正常的收縮,輕則引起食欲不振,重則還可能會導致嘔吐、抵抗力降低等等。同理,辛辣的食物一樣是具有強刺激性的,大量食用容易導致急性胃炎的發生。
2、規律進食才健康
現代人,工作壓力越來越大,經常是忙的忘了吃飯,或者是即使很餓也無法抽空去吃飯。長此以往,是對胃部的最大刺激。尤其在冬季,胃部本身就容易發病,如果再不能飲食規律的話,就更容易引起胃酸分泌異常,加重胃部的負擔。因此,每天按時有規律的吃飯才是最佳的保胃措施。如果不能一天三頓正點進食的話,可以改為一天5-6次,分次進食,一次少量,只要是每天有規律的即可。這樣不僅可以保護我們的腸胃,還不會耽誤到其他的事情
3、“保胃戰”吃軟不吃硬
有胃病的朋友都知道,胃部敏感的時候,如果吃了一些“硬菜”,比如大魚大肉等,就會覺得很不舒服。確實,正因如此,對于腸胃的保護,我們應該采取軟兵政策。粥、面條、熱牛奶等等都是不錯的選擇。當然,除此之外,在飲食制作過程中,也應該盡量選擇蒸、煮、燴、燉等烹飪方法,以減少對胃粘膜的刺激。
4、食物選擇有講究
要想保護好自己的腸胃,還要注意在冬季,胃寒的人比較的多,因此,應該適當選擇一些能夠暖胃的食物,像是小米,糯米、羊肉、狗肉、老姜、黑豆、大棗等。因胃酸而引起胃部不適的,要少吃點玉米面、韭菜、土豆、豆類等、因為這些食物容易引起胃部的脹痛,同時也應禁食濃縮肉湯以及酸性食物,如乳類,淀粉等,并控制食鹽的食用量,而在胃酸分泌減少的時候,飲食調整則正好相反。
5、運動保暖兩手抓
身體的健康離不開經常性的運動,一個好的身體才能夠抵御疾病的侵襲,讓你的腸胃在冬季不會過于受到傷害。同樣,胃部保暖很重要,溫度過低會使腹部然受涼,導致胃腸不適。因此,在這個季節就不要再選擇過短的衣服了。

梅州頤誠醫養結合醫院養老中心將現代AI技術與養老保障模式有效結合,引入人工智能設備,開展健康管理、起居管理、膳食管理、睡眠監測、呼叫對講、安全照護、專家巡診、康復訓練等醫養結合服務,實現緊急救助、服務呼叫、行為分析、健康追蹤、大數據分析等功能,開創“小病不出門,中病可診療,大病有通道,無病可安養”的智慧型醫養結合新模式。
梅州頤誠醫結合醫院秉承“頤于心,誠于信”的宗旨,遵循國家“十三五”規劃及“健康中國2030”規劃綱要精神,推進智慧健康養老產業發展,以醫療為保障,以養老為基礎,以科技為支撐,打造“梅江區中醫養生后花園”及“中醫睡眠調節中心”,為中老年人及亞健康人群提供方便、系統、智能、專業的醫養服務。
